查看原文
其他

“双减”落地两年后,科学教育风起时?

袁琳 中国发展改革 2023-08-25



5月30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航天员乘组中的载荷专家、北航教授桂海潮引发了全网关注。近年来,持续不断的“航天热”,激发了全国的中小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热情。可以说,每一个“飞天”故事都生动揭示了科学教育的深远意义。


加强中小学生科学教育既是时代所需,也是人才培养规律的要求。近日,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着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


中小学科学教育怎么加?加什么?



基础教育阶段是“孵化”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素质的决定性阶段,中小学校的科学教育质量对培养学生科学素质至关重要。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基础研究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其实,我国对于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理念早就有迹可循。记者在梳理中发现,早在2001年,我国就开始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小学阶段的自然课改成了科学课,在科学教育方面已经逐渐和国际接轨;2017年,《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发布,要求从一年级开始开设科学课;2019年,《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意见》发布,鼓励科学课强化探究式实验教学;2022年发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对一至九年级的科学课进行了整体布局,增加了科学类课程学习的课时。


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科学教育依然是基础教育中的短板。特别是在“双减”政策落地快两年的今天,学校教育如何“加”如何“减”已经不是一道简单的运算题,每一个“加”和“减”的背后都意味着教育观念的调整和改变


此次印发的《意见》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破解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力争用3至5年时间使中小学科学教育有大的突破性进展,推动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校内如何做“加”法?《意见》首先对校内师资和课程,提出一系列硬指标。比如:各校要由校领导或聘任专家学者担任科学副校长,原则上至少设立1名科技辅导员,要加强实验室建设,要逐步推动实现每所小学至少有1名具有理工类硕士学位的科学教师。


校外如何做“加”法?《意见》也给出答案。比如:全面动员相关单位、引导企业援建基地、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动对接中小学、推动全媒体传播等方式。在加强校外科学教育力量方面,要规范科技类校外培训,形成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6月1日,在天津华夏未来儿童科技馆,孩子们在C919科普模拟机内体验模拟飞行。当天,孩子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庆祝节日。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表示,科学教育主要是青少年的科学教育,包含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孩子通过科学教育可以更理性,更加接受整个世界的发展,而且愿意投身到科技创新发展中。“特别是青少年的科学教育普及工作做好了,让每个孩子都有这样的机会,将来科创方面拔尖创新人才,也会不断涌现出来,这对国家科技自立自强非常重要。”


校内外科教资源如何“双向奔赴”?


5月15日,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扎西宗乡完全小学的学生来到中国科学院珠穆朗玛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参加主题为“遇见科学 遇见青藏高原”的公众科学日活动,珠峰站工作人员认真给孩子们讲解科学仪器的功能作用。


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扎西宗乡完全小学的学生在中国科学院珠穆朗玛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参观科学观测仪器,零距离感受“第二次青藏科考”,在重点实验室听了一堂生动的科学课。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在四川省绵竹市,教师培训中心小学科学教研员魏明贵正在计划给绵竹的老师带去更系统和专业的培训。他说,“我常常思索的问题就是怎么带动绵竹市老师教好科学,怎么让绵竹的孩子爱上科学。”


近年来,我国校外教育飞速发展,科技馆、博物馆、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各类优质校外场馆(所)建设得到加强。同时,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也纷纷建立各类科学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极大丰富了校外科学教育资源。那么,如何整合资源,使得校内外科教资源“双向奔赴”?


《意见》首次以文件形式明确对校内和校外互动进行指导,并为优质教育机构进校提供了政策依据。要全面动员相关单位,服务科学实践教育。强化部门协作,统筹动员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馆、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规划展览馆和工农企业等单位,向学生开放所属的场馆、基地、营地、园区、生产线等阵地、平台、载体和资源,为广泛实施科学实践教育提供物质基础。


《意见》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动对接中小学,引领科学教育发展,并在校外培训、竞赛活动、人才选拔培养机制等多个方面提出明确要求。比如:各地要合理规划科技类非学科校外培训机构总体规模、设置标准、审批程序,引导机构合法经营、规范发展,有效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各地要加强正向宣传引导,指导中小学生理性选择参加“白名单”竞赛,搭建中小学生成长平台,发现有潜质的学生,引导其积极投身科学研究;试点建设科技高中,加强大学与高中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衔接。


同时,《意见》还鼓励各有关部门、单位建立“科学教育社会课堂”专家团队,开发适合中小学生的科学教育课程和项目。结合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推动各地建设具备科普、体验等多功能的教育基地。深化环保设施开放,丰富环境科普内容形式,打造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浙江省特级教师、杭州市钱江外国语实验学校原校长刘晋斌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谈道:“我希望更多有志于推动中国科学教育的科技工作者能到学校里来,到课堂上去,帮助学生和老师。科研人员可以和当地中小学建立常态化联系。他们能带去最先进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师资的不足。更重要的是,他们能让学生有崇拜的对象。”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中小学校与社会单位不是简单的合作关系,而是形成教育的深度融合,让学生有足够的自主选择空间,在科学的各个领域找到并且选择去做他们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负责人表示,科学教育涉及校内校外、课内课外,不仅内容广泛,而且科学教育场馆(所)、实践基地、数字平台、人才项目等相关资源也分散在各个部门、领域、行业,需要各方面齐抓共管。


科学教育,如何确保薄弱地区及特殊人群“一个都不能少”?


“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育英学校时指出,科学实验课,是培养孩子们科学思维、探索未知兴趣和创新意识的有效方式。希望同学们从小树立“科技创新、强国有我”的志向,当下勇当小科学家,未来争当大科学家,为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贡献。


最新一次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显示,约八成中小学生科学学业达中等及以上水平。在最近一次举行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中国参测的四省市学生的阅读、数学、科学成绩在所有参测国家(地区)中均名列第一。


加强科学教育,学校是主阵地,这一点自不待言。而科学家的苗子,不仅会出现在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大都市里,也会潜藏在广袤的田野乡村中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学生在科学夏令营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湘西永顺县石堤镇麻岔完全小学的孩子们在上科学课。


据了解,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科学教学专委会于2021年下半年组织了全国小学科学教师队伍调查。此次调查,覆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科学教师的专兼任失衡现象较为突出,仅有不足三成为专任教师。具体来看,兼任教师在村小(含教学点)的占比最高,达84.66%。


由此可见,在中西部县城和农村,专任教师的数量仍是捉襟见肘。


此次印发的《意见》高度重视科学教育的帮扶托底工作,明确指出要确保薄弱地区、薄弱学校在科学教育中“一个都不能少”。在工作原则上,要求强化宏观调控,将各类项目和有形资源向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及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倾斜,对薄弱学校及特殊儿童群体进行关心帮扶指导。在硬件支持上,安排建设“中西部地区科学教育场所援建工程”等项目。在资源供给上,明确探索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弥补薄弱地区、薄弱学校及特殊儿童群体拥有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不足的状况。在社会动员上,部署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对口援建,尤其是与高精尖技术密切相关的企业,为薄弱地区、薄弱学校援建科学教育场所,提供设备、器材、图书、软件等,培训专业人员。


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今天,中小学科学教育正在面临一场彻底的更新和变革,我们在亿万青少年心中播下科技报国、科教兴国的种子,也期待未来会有无数参天大树成为祖国的栋梁。


教育改革,仍在路上。(中国发展改革报社 记者 袁琳)



END



来源:中国发展改革报社

责编/制作:刘丹阳

审核:袁琳

政审:蔡若愚

终审:杨禹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